[內容摘要]西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具有明顯的軍事防御風格,文章對西藏的碉房、古格王朝時期阿里的窯洞等西藏古代典型的民居建筑進行分析,扼要地論述了西藏古代民居建筑的軍事防御風格及其特點和形成原因。
[關鍵詞]西藏;民居建筑;軍事防御風格
一、西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碉房
居住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凡是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會有相應的民居存在。民居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建筑,它是創(chuàng)作其他建筑的源泉,它所反映的是一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西藏民居是藏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具有本民族風格和高原地域特色的建筑。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民居相比,西藏民居在建筑形式和風格上都獨樹一幟,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西藏民居的碉房形式的建筑特色,具有濃郁的軍事防御風格,這種軍事防御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民居選址時的防御性考慮
西藏古代民居建筑在選址方面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依山而建;二是谷地分布。前者多選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山麓坡地或臺地,后者多為扼交通要道之咽喉,其目的都是為了占據(jù)重要地形或位置。早在唐代時期,吐蕃人在占領區(qū)修建了許多石城,也就是碉房建筑。這些石城作為防御設施多數(shù)處于軍事要沖,大多依山而建,利用天然地形擇險而居,平時耕作,戰(zhàn)時進可攻、退可守,也可以有效地進行轉移。吐蕃以后,歷經分裂時期、薩迦時期和帕竹時期,建筑石城的工藝得到很大改進,使得這種石城既可用以軍事堡壘,又可作為民居。這些石城大大小小地分布在山岡上,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形。以這種方式選擇地形的民居在西藏隨處可見。在其他藏區(qū)如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亦十分普遍,尤其在康區(qū),各具特色的藏族堡寨往往扼守著當?shù)氐膽?zhàn)略要地。
隨谷地選址的方式在西藏民居選址中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等兩岸谷地聚集了西藏絕大多數(shù)農牧業(yè)人口,一方面,河流沿岸的谷地土地肥沃,農耕技術相對發(fā)達;另一方面,河流兩岸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利于組織大規(guī)模的進攻和防御。例如隆子縣的隆子雄曲河谷兩岸就排列著密密麻麻的村莊,沿河岸隔幾米至幾十米不等就有一座碉樓,由此可以想象歷史上這條谷地的地理位置是多么重要。
西藏民居依山而建、隨谷地分布的選址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變化。隨著西藏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騰飛,以及城鎮(zhèn)化建設的步伐加快,人們在建房選址時并不需要太多地考慮民居建筑的軍事防御功能,而越來越多的人將其住房修在城市或中小城鎮(zhèn),或是修在公路、鐵路兩旁,以求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民居建筑群聚居所形成的軍事防御力
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口數(shù)量少,使人們需要以某種關系作為紐帶聚居在一起,以增強防御能力。在昌都卡若遺址第2次考古發(fā)掘的1000多平方米的小范圍就密集地分布著31座民居房屋遺址,①這說明當時的民居建筑十分稠密。這種民居建筑的稠密聚居和我們今天因人口膨脹和工業(yè)化發(fā)展而形成的城市建筑群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眾多房屋的相連,不但利于管理和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在遭受進攻時便于集體防衛(wèi)。
在西藏,除了牧區(qū)的帳篷外,隨便到哪里,你就很難發(fā)現(xiàn)一戶民居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某個地方。而在我國內地,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某座孤零零的民居建筑。這種民居分布的迥然相異絕非偶然。一般而言,在西藏民居建筑中最少都有幾戶聚在一起,或十幾戶或幾十戶甚至上百戶聚居在一起。因為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上長期的動蕩不安,迫使人們大規(guī)模地聚居在一起,以共同防御敵人的進攻。
西藏眾多民居建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個村莊或寨子,相鄰建筑之間形成許許多多縱橫交錯而狹窄的通道。如果是不熟悉的人,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這些狹窄的通道恰恰構成了一種軍事防御功能。在敵人摸不清方向的時候,他們自己卻可以穿梭自如。在四川藏區(qū)的一些寨子中,許許多多的民居建筑一家挨一家,每家都有地道相通,每家都在隱蔽處設有進口或出口,一旦遇到外敵進攻,整個寨子的人都可以通過地道進行隱蔽、轉移或進攻,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民居建筑群整體的軍事防御性能。住房的集中形成了村寨,使每一家都能受到全寨人的保護、幫助和支援,也便于全寨人集體行動和統(tǒng)一部署。對武器相對落后、長時間處在冷兵器時代的西藏而言,這種防御性能在戰(zhàn)時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三)民居建筑本身表現(xiàn)出來的防御風格
碉房建筑是西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其產生的年代十分久遠,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昌都卡若文化時期。江道元在《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中說:“藏族的木構架建筑和石墻建筑,在原始社會時代的卡若遺址發(fā)掘中已初具規(guī)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期建筑中,發(fā)現(xiàn)較復雜的F5、F30、F12組合結構。根據(jù)技術發(fā)展的情況,發(fā)現(xiàn)了密集而粗大的木樁,通過結構力學的分析和已發(fā)現(xiàn)井干式結構的運用,完全有‘架木樓居’的可能,因為井干式建筑常常與干欄式建筑共存。這種構筑營造方法和古代西南廣大地區(qū)‘依樹積木,以居其上’的干欄建筑相同,它底層架室,利用下部空間圈養(yǎng)牲畜,樓層住人,仍保留碉房的特點。外墻石砌,由于平頂出檐懸挑,出現(xiàn)擎柱實例。這種建筑具有木架構和碉房的梁墻結合的新的特點,我們稱它‘擎檐碉房式’?!雹诰褪沁@種卡若文化后期形成的碉房建筑體系,千百年來一直為藏族人民所承襲并不斷發(fā)揚光大。
傳統(tǒng)西藏碉房為一宅一院的封閉式院落,每個院落均由主體住宅和圍墻組成,一些身份顯赫、具有經濟實力的人則多居四合院。碉房建筑空間布局多為1~4層,4層以上只占少數(shù)。院落根據(jù)當?shù)厮鶕碛械慕ú牟煌兴顒e。大體上分為木柵欄、土坯墻、夯筑、土墻石砌墻等。一般的院墻都有一層樓高,屋頂為平頂。碉房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多為石木結構。木梁柱和墻體同時承重,石砌墻體,外墻收分,內墻垂直,堅實穩(wěn)固,結構嚴密。既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有效地進行防御。西藏傳統(tǒng)碉房的軍事防御性能主要表現(xiàn)在:
1、房屋結構嚴密、堅固實用、外觀雄偉。在衛(wèi)藏地區(qū),民居院墻大多數(shù)或為石墻,或土坯磚和石塊相結合的墻,或為夯筑土墻,墻體厚度1米左右。有的主樓建筑外有高達6~7米、厚約2米的高墻。一般院墻的高度有2米多,這就很好地保證了居家的防盜。如果外人企圖輕松地跨越這道院墻,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藏式碉房使用的建筑材料多為就地取材,墻壁較厚,十分堅固。藏式民居為對外隔絕的封閉院落,自成一塊天地。平時住在里面冬暖夏涼,戰(zhàn)時又是極其堅固的防御堡壘。
2、門窗設計巧妙。傳統(tǒng)藏式房屋的大門設在底層。門有單開的,也有雙開的。不管哪種門,均由十分堅實的厚木板做成。有的家庭在門的周邊還鑲上鐵皮,一為美觀,二為使大門更加堅固。作為進出主樓唯一通道,每個藏式大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在門的背后大都設有一與房齊高的隔板,其主要作用在于擋住視線,使來人不能推門就馬上見到坐在窗前的主人,③主人卻可以直接看清來人的視線。過去的藏式大門一般不高,大體以不超過人頭為宜。民間傳說是為了防止僵尸進入。實際上,大門做得小而結實,不容易被攻破,安全系數(shù)大大增加。凡有樓層的民居建筑,底層因作牲畜圈養(yǎng)場所以及強調防衛(wèi),墻上不設窗。僅在靠近樓層處設透氣孔,洞口外小內大。其實這種內小外大的洞口就是古代軍事上典型的射擊孔。除了可以通氣外,還可用來由里向外觀察、了望和進行射擊。傳統(tǒng)藏式民居窗戶少而小,主要是考慮到取暖,也為了更好地進行防御;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窗戶做成大的,且?guī)缀趺總€房問都有窗戶,主要考慮的是采光和通風。
3、樓梯獨特。傳統(tǒng)藏式房屋上、下層之間多用木頭組成的樓梯連接,許多地方還是獨木梯,可隨意搬動。有的房屋在樓梯口處設一擋板,直接把樓上、樓下隔開。之所以有這樣的設計,恐怕主要還是出于防御上的考慮。在冷兵器時代,一旦發(fā)生沖突,只要將樓梯搬走或是將擋板蓋上,上面(或下面)就可以安然無羔。
4、藏式民居主樓樓頂一般為平頂屋面,層用防水性能較好的粘土夯實。在墻邊留洞用以排水。樓頂?shù)淖饔煤芏?,一是作為曬壩晾曬糧食,二是可以堆放糧食和草料,三是作為了望臺。屋頂相對較高,加上西藏光線強,能見度極好,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西藏古代一些專門用以了望的碉樓均設在山頭或視野開闊處就是這個道理。
5、地窖隱蔽。在過去許多貴族家中都專門設有地窖,其主要功能是存放貴重物品和便于緊要關頭作藏身之地。在浪卡孜一帶,貴族家的地窖一般設在門后面。地窖口用板子蓋住,板子上再蓋上垃圾或者是其他雜物,有意的做一些偽裝,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
除了西藏地區(qū)外,碉樓式民居建筑遍布整個藏區(qū)。如甘南、木雅、馬爾康,等等,而嘉絨、丹巴藏區(qū)的古碉建筑更是聞名中外,相關記述也隨處可見。這里僅以木雅民居為例介紹一下當?shù)鼐用窠ㄖ能娛路烙L格。
據(jù)藏族古建筑專家木雅·曲吉建才介紹:木雅民居具有極強的防御功能,而其古老民居更為突出。拿一家四樓的民居來講,四周石墻厚達1米左右;底層某一邊設一道假墻,不設門,形成隱蔽間;進入隱蔽間就從二樓設梯子下去,平時把樓梯口隱蔽起來,不讓人發(fā)現(xiàn),貴重物品可以藏在里面,免得被人搶去;底層和二層不設窗戶,底層設一些通風道,二層專設射擊孔,二層是固守家園的重要地方,因為二層的高度最適合用弓箭或土槍來還擊靠近周圍的敵人;二層的四周設有眾多觀察、射擊孔,為了便于了望和射擊,射擊孔做成丁字形,并把孔砌成外窄內寬的喇叭形,上面橫向的洞為觀察、了望所用,下面豎向孔用于射擊。
底層的大門是進入主樓的唯一通道,也是防范的要害之處,所以在大門的設計中采用了特別的手法,就是將門洞設得很高,門洞高出二層一節(jié)。從門坎到過梁足有4米,大門本身只有2米多高,門洞提高1米多。大門和門洞過梁之間留有高0.4米、寬0.6米、長度跟門洞相同的長方形孔洞,其用途是當敵人靠近大門時,砸石頭或用其他武器殺傷來犯者。④
二、古格王朝時期的阿里民居建筑——窯洞
古格王朝時期,阿里的窯洞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民居建筑而存在的。之所以這樣講,主要是近年來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證明許多窯洞確實是當時民居建筑。如在札布讓以南約90公里的達巴遺址B區(qū)就是一個大的居民區(qū)?!吧襟w朝南的一面從上至下開鑿有5層以上的窯洞,總數(shù)有200多眼,密如蜂巢。我們對其中的一些窯洞作了勘探,它們的形狀有單室、雙室以及三室以上不同式樣。洞內用土胚砌出灶臺、壁爐、倉池等,洞窟的壁上開鑿出燈龕和壁龕,不少洞窟的壁上都遺有一層厚厚的黑色煙炱,表明這里曾經長期居住過?!雹萘硗?,在札布讓和皮央遺址的洞窟中曾發(fā)掘出農作物遺骸,其種類有小米、青稞、稷、油菜、蕪菁等,這些農作物至今仍是阿里地區(qū)的主要農作物種屬。在札布讓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鐵鋤、鐵犁、鐵鐮、木锨等農業(yè)生產工具;皮央遺址的洞窟中出土了石砧、石臼等糧食加工用具。⑥這充分說明,這些窯洞有很大一部分是當時的民居。
古格王朝時期的這些特殊的民居建筑具有十分明顯的軍事防御風格。在選址上,窯洞大多建在臺地的山腰地段或十分險要的地段,如在多香遺址,眾多的民居窯洞就建在山腰上,山腳下的臺地和山坡上才是眾多的佛教建筑;達巴遺址的民居則同眾多碉堡,防衛(wèi)墻等建筑均建在兩座山脊上,地勢十分險要。事實上,民居建筑本身就成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完全融入其中。居民平時放牧和耕作,并為統(tǒng)治階級當差;戰(zhàn)時則參加戰(zhàn)斗,時刻保護著統(tǒng)治階級的安全。
古格窯洞民居的另一防御性能主要表現(xiàn)在:窯洞建筑排列緊湊、集中,便于快速傳達信息和人員集結,這本身就是對敵人的一種威懾。沒有絕對的把握,任何敵人都不敢輕舉妄動。僅在古格的東嘎遺址、皮央遺址2處,窯洞就有千座,假如以每一窯洞平均容納5人計算,當時住在這里的居民便有4000人以上。⑦
此外,據(jù)錯那縣里的干部講:在西藏錯那縣覺拉鄉(xiāng)也有一種類似窯洞的民居具有軍事防御功能,其防御性主要在于偽裝得好。據(jù)說這種窯洞均在險要的地方開挖,而且房頂上面仍然種著莊稼,很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從而達到防御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西藏傳統(tǒng)碉房為主體的民居建筑具有明顯的軍事防御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選址、結構、布局等方面,這和我國內地乃至其他國家的民居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特色。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筑文化,西藏民居建筑為繁榮祖國建筑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注釋:
①②江道元:《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載《西藏研究》1982年第3期,第:103~126頁。
③歐朝貴:《西藏民族建筑藝術初探》,載《西藏藝術研究》1990年第4期,第84頁。
④木雅.曲吉建才:《木雅康巴藏族的民居》,載《西藏民俗》1996年第3期,第45頁。
⑤⑥⑦霍?。骸豆鸥裢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0、88頁。
[作者簡介]楊永紅,上尉軍銜,現(xiàn)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5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西藏歷史及社會經濟研究。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