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為一種空間的象征表現藝術,無不凝聚著世界上每一個民族最高的文化情韻。人們總是刻意地為自身營造一個適應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舒適空間并使之成為精神的物態(tài)化體現。民居,作為建筑的一種特殊樣式,更是與一個民族生存、發(fā)展息息相關。
“民居作為歷史的活化石,反映了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為一種文化積淀,不僅表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空間,更重要的是表現一種生活方式和與這種生活方式相關的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tài)?!笨梢姡窬幼鳛橐环N文化形態(tài),它的功能和意義是多元化的。在較為穩(wěn)定的歷史沿革中積淀了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社會倫理觀念,從民居的細微處洞察到一個民族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
亞東,藏語叫“卓木”。意為“旋谷或急滾的深谷”。亞東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以帕里鎮(zhèn)海拔5000多米的綽莫拉利雪峰為界,向南地勢陡減,群山綿延,樹木茂盛,亞東河順勢南下,氣候溫暖濕潤,是典型的林區(qū)。亞東林區(qū)民居即指該地區(qū),它并非行政區(qū)域上的亞東縣全境,而是包括上亞東鄉(xiāng)、下司馬鎮(zhèn)和下亞東鄉(xiāng)康布鄉(xiāng)等林區(qū)。
亞東林區(qū)屬于藏東南亞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區(qū),它位于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翼及舒伯拉嶺以西低山地帶。地形北高南低,地勢起伏較大,垂直高度懸殊,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局部可達5000毫米,云雨較多。
亞東林區(qū)民居受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使之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風格。既有對藏民族傳統(tǒng)建筑型制的繼承,創(chuàng)新,又胸襟開放,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建筑藝術精華,揚長避短,為我所用。不僅具有碉房沉穩(wěn)、固實的壯美,又具有輕巧、灑脫的柔美,壯柔參滲,博采化一。
首先,亞東林區(qū)民居整體布局與西藏其他地區(qū)一樣,體現出西藏特有的聚落方式——宗教聚落。眾所周知,世界上的許多民族都以宗族(比如漢族)或貿易的形態(tài)來聚落而產生村鎮(zhèn)的。但是,西藏由于受傳統(tǒng)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最具有代表性的卻是宗教聚落?!八^宗教聚落,即指聚落中的人們具有同一宗教信仰和強烈的宗教意識,且聚落中必有一較宏偉華麗的宗教建筑的聚落?!崩鐏問|縣的上亞鄉(xiāng)以東嘎寺為中心,周圍有嘎林崗,如丙崗和崗古三個村莊;在下亞東鄉(xiāng)則是圍繞噶舉寺形成幾個大的自然村落。
站在山頂極目遠眺,山巒翠綠,瀑布飛瀉,每一村莊的周圍,一排排高大的經幡隨風飄舞,白色的墻體,五彩的窗欞,獨特的“人”字型鐵皮屋頂以及獨有的紅色小長方形的“塔覺”(屋頂中間插著的宗教飾物)與山腰雄壯氣派的寺院相映成趣,似眾星拱月,在藍天、白云和陽光的點綴下更增添了幾分美麗和神奇,又似朵朵奇葩盛開于青山綠水間。同時,亞東林區(qū)民居整體布局上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虬蕉?,或依河畔而居,依據地勢特點,靈活多樣。不太講究整體的對稱、均衡。注重的是采光、通風及保暖。整座房屋的方位不拘一格。沉穩(wěn)堅固,色彩紛呈的石砌墻體,輕盈灑脫,裝飾考究的坡面屋頂,壯美中不失輕巧,隱蔽于自然環(huán)抱中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親情和依偎感。
其次,亞東林區(qū)民居外型上,屋頂是“人”字型斜坡,上面覆蓋一層經過防銹處理的鐵皮。既防雨防曬,又防風,冬暖夏涼極具地方特色。同時房檐外挑,有單層式和雙重式房檐兩種。更利用采光、通風,這正是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民居最突出的地方。廁所挑出墻外,而且屋正中間插上一小面長方形紅色裝飾物——”塔覺’”,這也有別于其他地區(qū)碉房民居一角上所插掛的五彩“塔覺”。因此,從整體外觀上給人一種沉穩(wěn),剛健的審美愉悅,加之輕巧的屋頂,更增添了幾多趣味,與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相得益彰,別有一番情致。
其三,亞東林區(qū)民居在內部結構,功能設計方面匠心獨運。
亞東林區(qū)民居是木質三層結構。底層用石頭砌成,內空、寬闊、低矮。一般是儲藏室。底層與二層由木樓相連。二、三層較之底層略顯內收。二層寬敞,明亮,相對較高。一般設有客廳、廚房、經堂、臥室及挑出墻外的廁所。房屋之間有用木板隔開的過道。室內呈長方形,居室大多以2×2米柱網為單元組合成4X4米的方形平面。建筑層高約2.2-2.4米。木板地面,通常設計有木板走廊和欄桿。柱頭、柱子、柱基一般均用一種顏料裝飾。有的還在柱頭上掛一牦牛頭,寓古樸中增添了無限生機。三層兩邊的山墻呈“人”字型,多空透。大多作儲存干柴(草)和雜物等??梢姡瑑炔拷Y構是獨特的柱網承重結構,把整個樓房分成大小不一的空間序列,這種結構同內地漢族抬梁式結構相似。房屋的重量落在密集的柱子上。內部幾乎全是木質結構,可謂是地道的“亞東木板閣樓”。
結合上面對亞東林區(qū)民居即木板閣樓的簡要介紹,不難看出,亞東林區(qū)民居的審美藝術有其鮮明的地域特征。
第一,亞東林區(qū)民居是西藏碉房民居類型地方化的典范。既有碉房的木石三層結構特征,又以木質為主,精巧的“人”字型坡頂設計,體現出當地藏族人民因地制宜,大膽吸收外民族建筑藝術精華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僅豐富了西藏硐房民居類型的多樣化,而且表現出文化交流的互補性。
第二,建筑裝飾的宗教化、簡樸化和靈活化。根據當地風俗習慣,靈活多樣,比如獨特的長方形小紅布式樣的“塔覺”。而且又體現出精美別致,樸素大方的特點。
第三,亞東林區(qū)民居的審美藝術價值既體現出濃郁的宗教文化功能,又兼顧了審美愉悅功能和實用靈活的功能;三者有機統(tǒng)一,巧妙集合。
亞東林區(qū)民居審美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壯柔參滲、博采化一之個性風格,充分體現出設計營造者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他們按照美的規(guī)律,通過民居這一建筑裁體,既滿足了衣、食、住、行這一人類基本生存需要,又在創(chuàng)造中達到了精神愉悅和價值追求。有力地表現出民居這一物的“人化”。
織毪子。圖:索朗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