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韓寒早年成名作及其博客有無代筆的爭論,成為了一臺華麗麗的網絡春晚,掀起巨大波瀾。
不必忙著就有無代筆下結論,倒是這一場網絡社會運動呈現(xiàn)的百態(tài)值得深思。將其命名為“網絡社會運動”,是由于事件發(fā)端并且發(fā)酵于網絡,參與途徑在網絡平臺即可得以實現(xiàn)。它不是唱歌跳舞活動,不是全民健身運動,不需要地緣上的空間配合,也不需要別的輔助工具,于是草根思想家頻出,許多海外人士也紛紛參與分析討論。
就主戰(zhàn)場新浪微博來說,質疑方追求以理據說服人,以技術指標提出可能性,而力挺韓寒的一方則出現(xiàn)較為情緒化的語言風格,未能與質疑一方的疑點一一對應進行論辯,這導致理性論辯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質疑總是基于可能性,因此不可能盡善盡美,更不可能一步到位、證據確鑿。但是否因此否定質疑公眾人物的合法性,引起了理性的知識分子和網民的討論。質疑的邊界究竟在哪里?起碼的原則應當是建立在不捏造事實的基礎上;其次,這種質疑應當是和公共利益相關的,譬如不能侵犯質疑對象的隱私。質疑者方舟子所做的,是符合這個原則的,他基于公開文本視頻資料作出分析,甚至就算下了結論,也只能作為對公眾人物的一種批評來看待,如果批評無理,自然無人相信,如果有主觀惡意,侵犯名譽權,的確應當訴諸法律來維權。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或不愿意承認這樣一條原則,就是對公眾人物在遭受批評時的“弱化保護”原則。韓寒自愿成為公眾人物并享受由此帶來的巨大社會聲望,相應地,其人格權(名譽權)不可能像普通自然人那樣得到完全同等的保護。因為公眾人物對社會具有引導和示范作用,他不可能只享受媒體的正面塑造和輿論贊美,而絲毫不能忍受暫時性乃至有偏差的指責,公眾人物占用了較多社會資源,則應當承擔更多義務,否則就是對公眾的不公平。尤其這場質疑的邏輯起點,在于追溯韓寒一舉成名的新概念作文比賽有無程序上的違規(guī),更加牽涉到公眾的知情權和公平原則。
質疑不是為了打倒誰———很多人的記憶仍然停留在歷史記憶當中。更為重要的是,在真相面前,無論左右,應當超越所謂的政治派別劃分,以追求真相為最底線共識。否則,一些自由知識分子、媒體人今天的表現(xiàn),與過去他們對被貼上“新左派”標簽的汪暉在長江讀書獎、論文抄襲等問題上的窮追不舍,在邏輯上是無法自洽的。公共言論,應當以符合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和公平公正為原則,如果喪失這樣的公共理性,“民主自由”等字眼很容易成為某一個派別的標簽和專利,需要用的時候拿出來作為擋箭牌和遮羞布,而看不到韓寒現(xiàn)象即便不存在代筆問題,也有過度消費政治成為商業(yè)明星的巨大利益鏈所在。究竟是在維護“民主自由”的代言人和意見領袖,還是在維護彼此的利益共同體,只有建立在對真相的底線共識上才可能辨識。一旦真相被抽空或擱置,價值立場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更有人說,韓寒有無代筆無關緊要,他起過宣揚自由價值觀的正面效應即善莫大焉,這恐怕是將目的論發(fā)揮到極致,并且無視手段、不論程序正義的謬論了,其背后的邏輯實際上是成功學的功利和泡沫,恐將踐踏當下公共生活中的倫理底線。還有人認為,韓寒“代筆門”不重要,應當為了長遠的民主事業(yè)而放下爭論,擱置真相的追究,這恐怕又是一種雷同于“目的論”的功利心態(tài)。試想,如果我們對一個引起輿論如此熱切關注的公共事件真相的追求,由于存在技術、時間上的難度,就失去了耐性和信心,那么,宣揚民主事業(yè)還是可信賴的嗎?誰都知道,社會轉型的陣痛和階層分裂,其艱辛和漫長程度要遠遠超過今天區(qū)區(qū)一個韓寒事件的爭執(zhí),不經歷今天的網絡社區(qū)民主公共論辯,我們可能面對那樣的撕裂和痛楚嗎?
無論韓寒“代筆門”的真相如何,對個體的寬容原則應當踐行,即便有代筆,韓寒走下“神壇”不應當是一件中國公眾無法承受的事情,也不應當變成對個體的口誅筆伐。值得深切反思的是,“韓寒現(xiàn)象”究竟是怎樣煉成的,有無你我的一分自私與怯懦在其中?實際上,當一個偶像被推到不可預期的位置,背后的推手是值得反思的,這是一種社會整體頹廢的惰性,希望有一個神話可以拯救我們,希望他為公眾代言、踐行,這個過程消弭了個體的力量,抹殺了個體的自由意志。
真正的啟蒙,應當從我們自身開啟,敢于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作為倫理起點。▲(作者是廣東資深媒體人)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