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tǒng)戲劇、傳統(tǒng)舞蹈、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江孜縣藏式卡墊織造技藝、桑珠孜區(qū)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等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再到達瓦平措、次多、吉中等非遺傳承人……無一不展示著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喜人。
截至去年年底 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532萬
據了解,截至2014年年底,日喀則市共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口頭與非遺名錄項目1項3個點;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項目17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名;自治區(qū)級非遺代表名錄項目52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8名;縣級非遺名錄項目135項、民間業(yè)余藏戲隊72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個、自治區(qū)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2個。
“早在2005年,日喀則市就通過與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個人簽訂目標責任書,落實保護經費,做好非遺保護工作?!比湛t市文化局副局長趙承剛告訴記者,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532.9萬元,落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58萬元,自治區(qū)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87.5萬元,民間業(yè)余藏戲隊保護經費300萬元。
在此期間,日喀則市委、市政府把非遺保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由市文化局設立非遺保護辦公室。保護工作采取以市指導督導為主,各有關單位、各縣(區(qū))共同參與、分工協(xié)作的方式進行,確保各項工作有效運轉。同時,確定各縣文化主管部門為非遺保護工程具體實施和具體負責人員,從而在全市形成了非遺保護網絡,確保了工作的有效銜接和全面鋪開。
2014年以來,日喀則抓住撤地設市新機遇,積極推動全市非遺保護科學化、規(guī)范化、常規(guī)化發(fā)展,擬定了《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市級名錄建設實施方案》、《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實施方案》,并初步確定委員會名單。
吉隆溝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 項目申報工作正有序推進
指著一摞摞資料,趙承剛說:“前幾年,市里組織非遺普查隊深入18個縣(區(qū)),實地拍攝收集資料。”記者在統(tǒng)計數(shù)據一欄看到,非遺普查形成影像資料達27200分鐘,圖片資料3500余張,筆錄藏漢文字近320萬字,重點性地完成了270余項非遺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經過多年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日喀則市各類非遺保護成果作品相繼出版。除2007年制作出版的《喜馬拉雅風情》外,2012年出版了非遺項目成果圖書《后藏風情》及《藏戲之源、藝術天堂——藏戲三大流派精品選集》DVD套集和非遺代表性、搶救性記錄材料《江嘎爾藏戲傳承人——次仁》。
已年逾八旬的江嘎爾藏戲傳承人次仁從未想到,政府會為他出一本書。他現(xiàn)在最大的希望是能有更多的人學藏戲、唱藏戲,讓藏戲一代代流傳下去。
2014年以來,日喀則市逐步建立起市級第一、二、三批縣(區(qū))級非遺名錄共135項。截至目前,全市構建起國家、自治區(qū)、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保護名錄體系數(shù)據庫建設。
“如今,我們正在著力推進吉隆溝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申報工作。”據趙承剛介紹,這是當前的重點工作之一。目前,已完成“申報片”、“申報圖冊”及《規(guī)劃綱要》,項目申報工作正有序推進當中。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