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市,因沒有自然生長的樹木,曾經是中國唯一沒有樹木綠化的地級城市。
這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怒江、拉薩河、易貢河等江河的發(fā)源地,生態(tài)地位重要而特殊。
那曲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氧氣含量低,氣候干燥。冬季氣溫最低可達零下40攝氏度,每年有近半年的大風季。
惡劣的環(huán)境使當地形成了以高寒荒漠草原為主的植被類型,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脆弱。“不長樹木只長草”曾是那曲環(huán)境的生動寫照。
但有一群人,用智慧和勇氣挑戰(zhàn)高原植樹的難題,打破了那曲樹木不成活的“魔咒”。
那曲市比如縣茶曲鄉(xiāng)嘎塘村坐落在怒江江畔的小山坳里?!斑^去沒人覺得海拔4000米左右的藏北山溝能種樹,所以一些適宜種樹的土地長期荒蕪?!?018年,嘎塘村村委會主任扎西頓珠動員村民一起開荒平溝、種草種樹。幾年時間過去,曾經荒涼的村溝已有了一片規(guī)模超500株的小樹林。
不光是當地人在種樹上下功夫,還有一個來自內蒙古的科技植樹團隊也在為藏北高原“添綠”而努力。
2016年,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區(qū)政府的支持下,生態(tài)修復企業(yè)億利資源集團聯(lián)合國內科研院所,開啟了那曲高寒高海拔科技植樹攻關項目。
這個被稱為“生態(tài)先鋒隊”的團隊,成功治理了庫布其沙漠。五年前,億利集團的郝偉帶領“生態(tài)先鋒隊”,帶著庫布其的經驗和技術來到藏北高原。
為盡快完成鄉(xiāng)土樹種調研工作、科學制定種植方案,2017年冬,郝偉和他的團隊在不到4天的時間里輾轉比如、嘉黎、索縣等周邊地區(qū)考察,路程近2000公里?;貞浽谧楷敶髰{谷的場景時,郝偉說,狂風夾著冰雪撲面而來,前方的山路隱沒在大雪中,腳下就是咆哮的怒江。幾名隊員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堅持采集作業(yè),順利將采集到的植物種子帶回。
野外采集需要勇氣,后續(xù)樹種的引種培育和試驗則更需智慧與耐心。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那曲林業(yè)技術人員就開始在地區(qū)農牧局院內建立了面積約2畝的植樹試驗基地,樹苗從西藏阿里引進,試種樹種為水柏枝、沙棘、班公柳等。但受限于客觀環(huán)境和當時的技術水平,成效甚微。
“在那曲種樹要以科技為強大后盾?!焙聜フf。在科技感十足的“那曲高寒地區(qū)植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試驗基地里,引進了生態(tài)大數據系統(tǒng)、天眼平臺、物候監(jiān)測系統(tǒng)等科技設備。
經過大范圍種質資源的篩選和比對,科研團隊從青藏高原和庫布其沙漠優(yōu)選了50多種喬灌木,培育了青海云杉、高山柳、金露梅等8種在那曲越冬?;盥瘦^高的樹木品種。
樹種終于在綠色工程師們的悉心呵護下成長。到目前,8種樹木成功越過5個冬天的嚴寒考驗,平均?;盥蔬_75%,基地苗木保有量約30萬株。
一片科技小樹林奇跡般出現在藏北高原上。
鄂爾多斯人劉滿林上高原之前,妻子擔心他的身體在高海拔地區(qū)吃不消,不想讓他去。而劉滿林卻說:“在那曲種樹,值得一試?!?/p>
出發(fā)去那曲前,70多歲的父親與劉滿林道別,再三叮囑他保重身體,注意安全。五年過去,談起家事,這位內蒙古漢子滄桑的臉龐劃過一道淚痕,“離家的時候雙親都健在”,他望著窗外的小樹林,沉默了。
“80后”工程師孫實強來那曲種樹時,女兒才剛滿3歲。五年過去,孫實強種下的小樹苗長大了,女兒也茁壯成長。
“生態(tài)先鋒隊”在藏北高原堅守,讓曾經的“無樹城”有了更多的樹。而對那曲居民來說,有綠樹的春天更有生機和活力。
(據新華社拉薩電)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